中国银监会非银部副主任毛宛苑表示,消费金融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互联网公司正成为新的消费金融主体。
10月27日上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银、北银、捷信以及新一批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齐聚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商讨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方向。中国银监会非银部副主任毛宛苑表示,消费金融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互联网公司正成为新的消费金融主体。
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消费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起步的行业,从2009年第一批4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设立至今,只有6年时间。目前,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新动力,十余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和银行也 陆续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并开门营,另有数家机构正在筹建业。
银监会非银部副主任毛宛苑介绍,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总额达510多亿元,贷款余额460亿元。共服务客户560余万,不良贷款率2.85%。“总体来讲,2.85%还是属于可以 控制的范围,行业运行整体平稳,业务规模逐步扩大,盈利能力逐步提高。”
但是,中国的消费金融整体份额和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还较为滞后,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消费金融场景是以房贷、车贷为中心,有抵押、有担保性质的大额消费贷款。
艾瑞咨询2014年底对中国消费贷款的调研数据显示,从2007年起,房贷、车贷、信用卡之外的消费贷款需求就在逐步增强,预计到2017年这一比例将从3.1扩大到12%。同时,贷款周期也将从 中长期贷款向短期贷款转移,预计在2017年,短期贷款的比例将从9.5%扩大到32.5%。
“新形势下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空间巨大,消费金融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重点为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群体提供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志在缩小不断群体金融服务差距,汇集更广大的城乡居 民。”毛宛苑认为,与商业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贷款,具有小、快、灵的业务特点。
互联网公司成新的消费金融主体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如今,互联网金融找到了未来拓展的新空间,也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伴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崛起,线下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将逐步 转移到线上,完全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辟了消费金融业务。
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鸣介绍说,消费金融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与互联网的结合,现在所有的消费都互联网化,金融消费当然也要互联网化。“我们公司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互联网 消费金融,背靠苏宁遍布全国的1600多家门店,我们也打造出自己的O2O模式。”陈鸣说。
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则说,京东在2014年2月份推出第一款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京东白条,现在每天有近20万笔小额消费金融信贷。京东CEO刘强东曾经预言,十年后,京东70% 净利润将来自于金融业务,“京东白条”的本质正是消费金融。
作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于今年6月正式运营。马上消费金融副总吴宇建介绍,这是一家创新型、合伙人制的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成立后,已经推出了一款现金贷产品,市场反映不错。“我们公司已经拿到消费金融牌照了。”吴宇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