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达:东倾西进,深圳长大了



  从罗湖到福田,再到前海,地图上呈带状的深圳30多年后,以深南大道为轴线,向东西两大方向不断延伸发展腹地。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跻身一线大城市的深圳,今日在城市版图上再次显示出发展的勃勃雄心,以组团式多中心发展的规划力求每一寸土地都最大效益化。

  深圳的东倾

  因为孩子在国外读书,在福田区有两套房的洪先生2014年卖掉了福田区新洲路一处房子,其中200多万元用于孩子出国,另外花15 0万元在坪山新区购买一处商品房。“现在涨到300万元了,这处房子退休后去住。”洪先生说,坪山新区发展得很快,特别是交通,又有地铁,还将发展多条道路,连接市中心区很方便。由于对坪山新区的未来很看好,4 0多岁的洪先生在此处购买了一处养老房。

  坪山新区位于深圳东北部,是市政府派出机构,肩负着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深圳新的区域发展极”的历史使命,是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地,也是推动深圳新一轮急剧式、突变式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对于寸土寸金的深圳来说,新区剩余可建设用地近30平方公里,是深圳市可开发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为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而让洪先生心动的是交通规划,当然他也认为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周边环境也会改变。从规划来看,坪山新区将建设有杭福深城际铁路设站坪山(深圳东站),还有两条地铁线,深圳东部过境通道、南坪快速干线相继连接坪山。随着轨道交通和高速路网的大规模建设,坪山新区将与市区乃至香港形成便利快捷的“半小时生活圈”。洪先生畅想,退休后住在坪山,若想到市中心和朋友吃饭喝茶,又不挤上下班高峰还是很方便。

  于2009年成立的坪山新区,也不过6年光景,新区已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源于深圳东倾的规划发展战略,与其说是城市规划的青睐,不如说是经济发展腹地的再次延伸。

  2 0 0 7年和2 0 0 9年,深圳分别设立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坪山新区挂牌的同一年,2 0 0 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2 0 10年,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深圳经济发展实力及需求,已迫切需要打破所有特区一体化制度性障碍。

  城市的发展延伸,需有经济实力在背后支撑。20 0 7年,在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公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等评估报告中,深圳均名列内地城市榜首,其G D P实现6 7 6 5 .4亿元,增长14 .7%.五年来,深圳G D P年均增长13 .8 %,2009年达到8201亿元,居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20 10年,预计实现本市生产总值9 5 0 0亿元,比20 0 5年增长8 6 %.如此,仅特区内的位置已无法承载这样巨大的经济容量,特区一体化是势在必行。

  中心区之争

  在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深圳的城市轴的变化和成长,既有经济规律,也有地域规律。理解了城市轴的变化,才能更清楚了解深圳的未来。深圳最早是从罗湖区发展起来的,20 0 0年之后,福田中心区兴起,当时罗湖福田的中心区之争曾喧嚣一时。

  “深圳一开始是从罗湖和蛇口发展起来,蛇口就是南山的地方,深圳最早开发的地方是蛇口,福田中心区20 0 0年后才形成的概念。深圳最早开发罗湖和蛇口受三个因素影响,”郭万达认为,第一因素是香港,开发罗湖离香港近,香港产业往深圳转移,香港贸易也往深圳做,香港人还在深圳消费,罗湖成为当时的中心并不奇怪。而蛇口也是工业区,当时香港的船经过要维修,招商局在此成立外资公司,就是蛇口的工业区。罗湖区的八卦岭、黄贝岭的传统工业与香港有很大关系。罗湖当时离香港近密度高,从这就可以看出,深圳发展的地方与广州距离没有关系。

  作为最早开发的区域,罗湖区曾经风光无限,曾被称为中国内地现代化的开端。当时,由地王大厦、发展银行大厦、工商银行大厦等组成的高档写字楼群曾是深圳城市形象的代表。以蔡屋围为“一点”、人民南路和深南东路为“二线”辐射开去的罗湖黄金地带聚集着全市6 0 %的金融机构、3 0 %的保险机构、银行存贷款的7 0 %,被称为深圳的“中环”。

  在深圳早期的发展中,罗湖曾一路狂飙。然而在深圳市建设重心西移的进程中,罗湖有些失落,地位不断边缘化。20 0 5年深圳传出深交所将从罗湖搬到福田的消息,这种失落加剧。随着深圳中心区的西移,罗湖作为老区呈现出日益衰退的趋势,深交所搬到福田,当时有种观点认为,罗湖被架空了。

  就规划来说,深圳规划有不同版本,上世纪8 0年代确定的版本是以罗湖为发展重点,上世纪9 0年代向福田区延伸,后来再向南山区延伸。“深圳的发展是沿着深南路,像一根扁担两头挑,一头挑着罗湖,另一头挑着蛇口,中间是联着福田和南山。”郭万达说,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与规划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是深圳现在的规划发展重点。“3 0年后,前海打的仍是香港的牌子,有地理的因素,也有与香港辐射的对接需要。”郭万达认为,深圳城市轴的变化还与产业政策布局有关。“仔细看,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体现在空间上,这与政府产业布局产业政策有关,南山区有高新区,福田区是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区。”

  在深圳现在的规划中,“主攻西部、拓展东部、中心极化、前海突破”是重要策略,包括西部填海工程,宝安、光明重点城区的改造工程等,还要提升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次中心功能。以深圳北站至深港边界为中央功能轴,依托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构建城市中心功能拓展区。

  实际上,随着西进东倾发展策略确定后,深圳各区之间仿佛找到一种默契,当年中心区之争那样的冲突此后鲜有出现。

  如何布局?

  郭万达认为,前海金融中心区也和政府产业布局有关,也和深圳三次四次转型有关系,是一个时空交替的过程。时间上,深圳有个发展过程,随着产业转型、规划发生变化,产业园区也由低版本走向高版本,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创新不断往上走,成本资源也不断变化。“现在看来,深圳整个空间布局就像有两个翅膀往上翘,往东是大鹏、坪山,往西是蛇口、宝安、光明,可以说是两个扁担一肩挑,中部开花,”郭万达说,就大深圳来讲,罗湖中部西部发展比较快,相比之下,东部发展得比较慢。而南山、蛇口离香港近,发展更快。

   “这里面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成本推动越来越明显,一开始房价为主,深圳贵的地方开始是罗湖,后来是福田,蛇口早期房价也高。受前海因素影响,现在是南山、宝安中心区房价很高,人口集聚也就出现规律,密集从罗湖、福田,到南山,现在龙华,人口平摊往外扩展,必然带来交通、产业变化。”郭万达说,深圳西进是地理位置的选择,也是发展的必然。

  “深圳东倾西进与城市的定位有关,深圳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郭万达说,深圳是大城市,是经济中心城市,不是一个小城市,深圳本身是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开放、要创新,和体制有关,和技术,成本有关,这个城市定位决定空间布局,不可能只发展某一个地方,必须要区域均衡发展,不能拘泥于小富即安。

  郭万达说,深圳本身是经济中心城市,是创新型城市,决定了空间和价值。从布局来看,福田、南山是经济中心,但光只有这些不够,还有空间扩展,要往东边、东北边走,坪山、深汕、汕北,还有粤东粤西也希望深圳能带动。从西部、西北来看,也有空间。

  此外,产业布局研发也决定城市布局必须扩展。未来,深圳不可能是一个中心发展格局,必然是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格局,带动交通、产业、教育等配套,已经确定的地铁8号线就是实例。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也明确把更多的资源、财力向原特区外倾斜,到2020年基本实现特区一体化。优化城市组团布局,加强土地复合利用,高质量开发建设功能新区和15个重点区域。

  面对多片区发展,也有人担心竞争会带来产业定位重复、资源浪费。而郭万达认为,竞争是有好处,产业发展需要靠市场,政府产业规划最终靠市场企业布局。当然,他也建议,不要出现恶性竞争,不要出现大规模重复建设,政府要去改革改变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基层治理模式,政府应该去做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