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是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不可分离的。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IT科技和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的新产业领域,互联网技术是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导原因,而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其本质。

我国互联网浪潮兴起的标致是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1998年第一单网上支付完成。该段时期互联网仍然在试点当中,仅有简单的网络页面,还未能与金融形成业务生态。第二波互联网发展高峰起始于2001年,标致是我国互联网协会的成立。

Blog个人门户发展兴起,吸引了大量的视线到互联网领域,很大程度上为后期互联网的繁荣增添了助力。2003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支付宝,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公司迅速做大,业务扩张到与其主营业务相关联的金融领域,在取得金融牌照后,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了金融机构,这便是互联网金融的雏形。

在这一阶段,第三方支付和P2P已经萌芽并在摸索中前行。2011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第三方支付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合法合规,这标志着互联网和金融正在融合并产生新的业态。

2013年至今,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端用户增多,互联网金融进入到爆发式增长阶段。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在2013年其市场规模历史性的到达了16万亿元。互联网金融进入蓝海,社会资本迅速涌入该行业,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兴起,网络贷款、消费信贷、众筹等一系列新的业务模式也得以发展。

一部分具有战略眼光、坚持差异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各自的领域中深耕、运营,不断取得突破、实现繁荣。目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已发展衍生出了多种业态,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专题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一文中,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形态。

第三方支付出现较早,发展也最为迅速,目前已经过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在市场划分方面已经趋于稳定,监管曰趋成熟和完善,将进入稳步增长时期;P2P网络借贷由于其门槛不高,无论从公司数量和发展规模来看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公司数量剧增,行业需要监管和整合;

众筹和共享经济兴起于近几年内,和第三方支付及P2P相比从业人数较少,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行业和市场问磨合的萌芽阶段。

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概况。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业务形态:

第三方支付。其实质是一种资金划转服务,这项服务使得电商支付变得更安全也更方便,其依托电脑或移动设备等终端,支付公司作为中介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该项服务。主要分为:1、资金存储在客户银行卡,支付机构不直接参与资金划转,2、资金通过银行卡转到客户在支付机构开立的账户中,再由支付机构划转,3、客户将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进行绑定的“快捷支付”模式以上三类。

支付宝便是典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创新性也很强。P2P网络借贷,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互通、资信评估、撮合成交,个人用户之间完成的线上直接借贷。有的平台为了拓展业务,还会同时提供资金转移结算、投资咨询等增值服务。

除传统的“不参与直接借贷、只提供中介服务”的模式外,又演变出了“类担保"模式,即P2P平台将根据用户的资信进行部分担保,全额或部分垫付本金和利息,但相应地从客户处扣留“风险保证金”。我国P2P网贷平台兴起于2006年前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演变,截止2016年12月底,我国活跃P2P平台接近2500家,相比于2015年底减少了约1000家。

在信用风险日益暴露、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预计2017年底P2P借贷平台数将下降至约1200家。众筹的概念源于国外,是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有创造力但缺乏资金的发起人为创业或组织小型活动而募集资金的一种新型筹资模式,相应的发起人需给予投资人一定回报。筹资项目成功的标准一般是在规定时间内筹集到超过设定标准的金额。

根据项目和收益的不同,众筹一般分为公益、债权、奖励等模式。众筹的项目可以具备多样性,众筹的金额通常是小额,众筹的门槛较低,群众参与度高,由于以上特征,众筹得以迅速发展。伴随人们认识地不断加深和监管政策日益完善,债权和股权众筹正逐渐替代简易的奖励模式,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截止2017年6月,全国共有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近450家,仅2017年上半年,成功的众筹项目就有31000多个,成功比例超过八成。共享经济也称“协同消费”,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商业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付出与产品价值不符合的少量费用来与他人共享产品或服务,且消费者不持有产品的所有权,即“使用但不拥有”。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共享经济的核心,从全球经济来看,消费者之间的共享经济行为正日益兴起,包括但不限于分享、交换、租赁。如滴滴打车、OFO共享单车等,正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崛起。同时消费者的高参与度、共享经济与各支付平台的融合也为第三方支付打开了新的通道。

共享经济在我国的起步虽然较晚,但借着政策和资本利好的作用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我国有12家共享经济企业进入全球“独角兽”榜单,预计到2018年末我国共享经济总量将超过一万亿人民币。消费金融,顾名思义是基于消费场景的金融服务,是为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此种类型的贷款通常额度较小,审批速度快,不需质押或担保、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互联网公司以其技术优势打造“线上互联网+线下实体”的运营模式,将消费场景和信贷业务自然融合,增强客户黏性,达到扩张消费金融市场的目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结合了以大数据为主导的风控体系和第三方支付的端口,形成了继P2P借贷之后时下最火的互联网金融衍生领域。

线下扫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愈来愈多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开始使用第三方支付,这极大的扩展了消费金融适用的场景。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60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近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0%。

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的概况。早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登录我国之前,各大金融机构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传统金融业务使其发展的更好。其中又以银行业为代表,在1997年招商银行就建立了网上银行系统,在这之后,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大型券商和保险公司也都纷纷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发展线上业务。

2015年初,工商银行官方发布了其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标志着我国最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加入互联网金融。

工行早在2001年开始打造其电子银行系统,这便是网上银行的雏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工行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其网银用户突破1.9亿,电子银行相关业务占总业务量超八成,截止2017年3月,其电商品牌融e购平台总交易规模超过一万亿元,个人客户总量超过5600万,企业客户数超过1.7万户。

融e购平台仅用3年时间就把交易规模做到了万亿级别,这也使得工商银行稳坐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的头把交椅。建设银行的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其开展交易、产品销售最主要的渠道,截止2016年末,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个人客户数量超过1700万人,交易笔数超过440万笔,交易总量接近1600亿元。

建行还是02,模式的先驱者,其结合了全国一万五千家网点拓展县域金融品牌村口银行“裕,0农通”成为了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银行打造中银e社区、农业银行推出E商管家均是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的标志。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招商银行坚持打造轻型零售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通过将外部引入流量与内部建立平台相结合,推出了招赢通、小企业e家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同时开发招行手机APP,以增强客户黏性,让客户参与财富管理的020模式。而招行手机客户端,在用户体验和使用便捷程度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兴业银行于2015年6月与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智慧生活、普惠金融等方面合作,致力于打造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平安银行通过橙e网、平安橙子打造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将重心放在平台间的合作。而民营银行方面,客户群以小微用户为主,主要依托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技术能力,发掘客户需求、实行精准营销并把控风险。

总结

综上,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把既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与互联网科技相结合,发挥技术优势,发掘客户需求并以此为向导进行业务创新,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发现新的商机,逐渐形成新的金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