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科创投资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存在资本扎堆现象。”9月8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在谈及科创投资资源利用状况时指出,股权投资存在一定的“资本扎堆”现象,短期内大量资本跟风涌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元宇宙等特定行业赛道,形成了估值泡沫。
在当日举行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WeStart全球创业投资大会现场,屠光绍以“投贷联动机制与科技金融体系”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屠光绍充分强调了金融资源配置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但金融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除了投资总体不足外,还存在部分结构性问题。
一是科技金融服务需求量大,但科技金融供给较小。从科创信贷来看,尽管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有所增长,但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偏低。2023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为13.64万亿元,仅占全国总贷款余额的5.63%。科技行业股权投资总额呈上升趋势,但总量仍然偏低。
二是金融体系资源丰富,但科技金融资源还不足。我国历年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不断增长,2023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61.09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417.29万亿元,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84万亿元,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9.96万亿元。
三是从融资结构与科技行业的匹配看,我国融资结构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强,但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弱,特别是早期投资、风险投资。
四是短期资金资本较多,但长期资金资本较少。美国等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机构投资者构成更为丰富,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占比高于中国。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合同期通常在十到十二年之间,而国内一般长的有七到八年,短的只有三到五年。
五是从PE投资资金来源与科创企业资金渠道看,PE投资资金需求量大但多元化不足。从募资来源来看,企业、居民和各类资管计划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资主要来源。国有资本正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人民币基金最主要的出资方,地位日益重要。
六是从退出渠道不通畅。2006-2023年,中国科技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24.16万起,退出事件总数2.97万起,退出事件总数占投资事件总数的12.3%。科技行业投资总金额12.26万亿元,退出总金额9.33万亿元,退出总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76.1%。
基于上述问题,屠光绍认为,在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中,发展科技金融需要相应机制将大量的银行资源引导到科技领域,投贷联动是重要抓手。
屠光绍解释称,投贷联动能健全金融服务科技的完整链条,促进科技需求和金融供给的有效匹配,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良性互动,增强金融体系服务科技产业的合力。
他建议,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能力,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引导更多长期资金。同时,要健全内部、外部、混合投贷联动模式。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全球科创中心过程中,要迈出更大步伐。
事实上,上海近日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也提出,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创新贷款与外部直投联动、认股权贷款等金融服务模式,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科技企业和面向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
屠光绍还建议,商业银行经营要有序转型,例如发展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推进风投贷、并购贷, 参与风投债市场, 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等。
上述《条例》明确,鼓励金融机构丰富贷款品种,提升首贷户比重,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