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尖兵”,深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再启新程。
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让深圳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探索新机制等,无疑将进一步激发深圳的创新发展活力。比如,《意见》明确指出,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应用机制、支持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拓展储能场景等,将推动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指出,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在行业人士看来,随着《意见》出台,将有更多大湾区港股企业,打破单一市场的规则及状况限制,实现“H+A”两地上市,而深交所则有望迎来红筹股二次上市“破冰”。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等地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推动深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新探索。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改革任务。五年时间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诸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创新经验。2022年、2023年、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三年发文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共计有48条深圳经验推广至全国。
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迎来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试点。这次综合改革试点将着重在四方面进行探索,分别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既是对上一轮综合改革试点成绩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深圳委以改革重任的新期望。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更加注重改革的闭环,从教育、科技、数据等多维度,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等多主体,加强科技创新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强金融、科技、数据的赋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看来,《意见》的出台有两大意义:一是肯定此前改革成效;二是深化未来改革措施。“此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已稳妥有序落地,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当前这一时间节点出台《意见》,可视作《方案》的2.0升级版本,将推动深圳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进一步实现引领带动作用。”王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如果说《方案》作为大框架发挥着“夯基垒台”的作用,而新印发的《意见》则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来服务国家战略,并推动深圳持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五年来,深圳立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关键环节立法,稳步推进法治先行示范,“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改革的故事越讲越生动”。王振认为,深圳在《意见》的赋能下,将在深化综合改革试点的道路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形成更强的示范效应。
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是对上一轮的延续和深化。《意见》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在便利通关、燃料加注结算等方面支持深圳盐田港加大探索力度。
202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经验之一,就是“构建水上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深圳通过建立健全水上LNG加注作业安全监管海事法规标准体系,创新相关监管服务体系,推动深圳港LNG加注时间从18小时降至10小时,率先实现国内“一港双船”同时安全加注。类似这样的创新改革举措,推动了相关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进一步巩固了深圳作为“外贸第一城”的地位。
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对外开放水平,不仅有助于壮大货物贸易规模,还将拓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意见》指出,支持综合保税区外的重点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的“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研究增加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指定出入境口岸和靠泊点。进一步扩展国际快递业务(代理)经营许可审批权限下放区域。完善国际文物交易领域通关便利、货物监管、仓储物流等政策。
探索高校办学育人新机制
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明确的四方面改革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任务排在首位。
深圳的科技创新底色非常突出,尤其是产业创新非常活跃。2024年深圳GDP规模达到3.68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3%。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强度6.46%,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保持在90%以上,2023年达到93.3%,稳居全国第一,企业是深圳科技创新的绝对主体。
近年来,深圳在持续补教育的短板,加大了基础研究的投入,增设了很多高校和新型研究机构。比如,2022年底,由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领衔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宣布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是一家集医学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级学术机构,其运作机制灵活,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仅今年6月第一周,深圳医学科学院就先后宣布神经生物学顶尖学者陆伟、丹扬的全职加盟。
《意见》指出,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等方面赋予其更大管理权限。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列作第一点,明确提出要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意见》突破了单一的技术创新范畴,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作为系统化的整体提出来,构建‘人才培育+科技研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机制。”王振表示。
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还将在高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以更好地服务新兴产业的发展。
《意见》指出,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育一批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深度融合,围绕区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支持外商按规定在深圳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师资、教法等,探索产业链与职业技能培训链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融通发展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动深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此外,深圳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致力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科学高地”正全力跑出科技创新的加速度。王振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提法,呼应的正是深圳目前及未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比如,去年刚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在育人方面就有一些新的探索,其目前开设专业主要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圳理工大学今年将面向广东、内蒙古、浙江、湖南等8个省份开展本科招生,统一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录取,大一不分专业,大二开放所有专业自主选择,目前可选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
数据赋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应用机制,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合规使用的规则及标准。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拓展储能场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
在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深圳综改突出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可以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样本和借鉴。”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
在王振看来,此前的《方案》更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意见》将技术、数据等新要素也纳入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中,尤其在数据要素方面,重点从以前的确权变为流通交易,实现了升级。这得益于深圳近年来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深圳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古亮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作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深圳数据交易所围绕数据交易前、中、后全周期,出台管理办法19项、规则指引32项、技术规范9项,主导或参与标准编制25项,其中参与国家标准4项,主导起草地方标准5项,为数据要素入市交易提供了系统性制度支撑。
2024年,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占GDP比重达42.3%。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与空天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5.9%、26.4%。以无人机相关产业为例,深圳拥有以大疆、丰翼、道通等为代表的无人机企业1700余家,从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到灯光秀表演,无人机持续深入生产和城市生活场景。
一位经济观察人士告诉记者,新兴产业之“新”意味着此前没有相关的制度供给,亟需从顶层设计层面入手,推动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加快应用,但是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一定障碍。比如,公立医院的医疗数据如何安全可控地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可行路径。
《意见》明确指出,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稳步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气象、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数据依法合规分级分类开放,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服务机制、标准规范。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稳妥开展国土空间三维模型成果应用试点。
樊纲表示,深圳作为超特大城市,在交通、医疗等领域有大量丰富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具备大量乐于接受新科技的消费群体,拥有人工智能、平台企业、智能终端等丰富的产业业态。因此,在深圳开展公共数据的分级分类开放,具有明显的优势。数据作为新型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作用很关键。加快公共领域数据开放,有助于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为全国提供更多“深圳经验”
《意见》明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提供范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一往无前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深圳始终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列、勇当“尖兵”。《意见》的出台,不仅对深圳的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更多的“深圳经验”。
王振表示,《意见》传递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呼应了科技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比如,《意见》中提到的“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应用机制”“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等细化措施,均体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方面,“过去更多谈的是规则的衔接,如今更侧重规则的共融,之于全国而言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王振说。《意见》还明确提出,“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备受市场关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标志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从“交易端”向“发行端”深化,有望进一步赋予企业跨市场融资自主权,推动大湾区金融要素高效配置。
//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时报 记者周潇枭、陈思琦、周春媚 吴少龙 吴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