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十五五”期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方向,提出了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普惠信贷能力等16条措施,旨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深化普惠金融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高质量、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
总的来看,“十五五”期间,围绕着“又普又惠”核心要求,普惠金融发展将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推动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普惠金融综合体系,科技赋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小额信贷服务水平,加强监测指导,丰富普惠型金融产品,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最终实现“又普又惠、服务民生”的目标。
	
始终秉持
“人民至上”的指导思想
	
首先,普惠金融需要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不仅要顾及市场高净值人群,更要覆盖全社会普通群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导方向。
其次,普惠金融不仅要推动商业化发展,更要把出发点放在解决老百姓生活难点上,聚焦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新型职业和就业岗位,诸如快递骑手、钟点工、网约车司机、陪诊师、网络配音员、数据运行管理员、上门厨师等,不断调整服务对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出一揽子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彰显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最后,提高老年人、残疾人、离退休人员、文化较低者等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最大程度提高弱势群体互联网接入率和数字技术使用黏性,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上门服务,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降低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确保线上服务“不掉线”、线下服务“不缺位”,将普惠金融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助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离退休人员、文化较低者等弱势群体的痛点难点上,重点聚焦长期护理和医疗健康,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养护项目的金融支持,让低成本的养老服务和产品彰显出独特价值,切实增强我国老年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守住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使命。
	
长期坚守
“又普又惠”的经营原则
	
在“十五五”期间,普惠金融不再只关注“有”和“无”,更要关注“普”和“惠”的可持续发展,落脚点放在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和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上,不能全部放在满足商业机构高利率回报的利润考核上,必须强调社会全体成员机会平等、市场平等、服务平等,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人民群众三方共赢格局,为普惠金融从“广覆盖”向“深服务”转变提供实操方案和市场抓手。
也就是说,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必须相互统一,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又普又惠”的金融服务模式,让普惠型帮扶资金走进寻常百姓家,向城镇居民、农户、老年人、残疾人、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灵活就业者提供可负担的大众金融、数字产品和贴心服务,让低利率支农贷款流向农村田间地头,让可负担的小额信贷走进城镇普通人家,最大限度让人民享受到“又普又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范围,
重构金融机构普惠业务格局
	
在“十五五”期间,民营企业、新市民、其他重点帮扶群体必须全部纳入普惠金融体系,超越传统的服务小微和“三农”的范畴,让普惠金融从“特惠”走向真正的“普惠”。
为此,金融机构的业务重点将从大行业大客户延伸至小行业小客户,普惠金融覆盖面也将从城市“老阵地”开辟到乡村“新战场”,让小微企业、“三农”、新市民、脱贫人口、民营企业、其他重点帮扶群体拥有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提升金融服务的大众化和普惠性。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职能部门也要开展一系列内部职能调整。传统上,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部主要专注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而民营企业服务通常由公司业务部负责,新市民服务则属于零售金融部的管辖范畴。未来,普惠金融部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民营企业、新市民等领域后,必然与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形成业务重叠,这就涉及银行内部业务分管权限的重构。
因此,在“十五五”期间,银行必须深化普惠金融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与之相对应,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分配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跨部门协作的考核机制亟待建立,合理划分业务分管权限,在业务扩张与定位坚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内部竞争和资源浪费,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普惠金融业务格局。
	
大力提升
普惠信贷体系和融资能力
	
在“十五五”期间,大力提升普惠信贷体系和融资能力,加强普惠信贷帮扶力度,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提升
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效
首先,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对中小微企业的增量信贷供给,尤其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调整贷款利率水平,形成差异化、精细化利率定价模型,满足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支付结算、信贷投放、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完善普惠信贷专业化服务机制。
其次,要持续降低贷款利率,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分享到普惠金融的红利。从过去五年来看,我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6.82%降低到2024年的4.42%,持续让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济组织,收到很好的效果。未来五年,我们要持续把握好国家减费让利的政策红利,到2030年底,力争普惠型小微信贷利率降至3%上下,让每一个中小微企业都感受到创业初期低成本资金的支持,感受到普惠金融政策的温暖和实惠。
最后,要开拓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从抵押担保条件、个人增信方式、风险分担机制上大胆创新,发展中小微企业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业务,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长期、低息资金,解决好小额信贷效率不高、覆盖不广等问题,开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二层面:加强“三农”领域信贷供给
首先,要开发以涉农小额信用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政策性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为主体的一揽子普惠型金融产品,推动符合涉农中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县域支农涉农信贷资源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完善农村普惠信贷供给体系。
其次,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和应用场景,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抵押物、质押物范围,加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抵押、登记机制建设,探索出一条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农村信用贷款模式。
最后,要探索地方金融抵押担保新业态,鼓励内外资优质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入驻农村地方金融组织,配合地方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开展创新担保模式,以“应收账款质押+设备抵押+不动产抵押”组合担保模式,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支持,以“牲畜活体抵押+保单质押”组合质押形式,赋能农村牲畜养殖全产业链。
	
加强金融科技对
普惠金融的引领与促进
	
首先,加大对5G基站、云计算中心、物联网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经济欠发达城镇、农村、偏远地区提供稳定的网络支持,在智能风控、远程开户、线上支付、网络转账等方面提供更方便、更廉价、更快捷的金融服务,提供“投融资+信息分析+电商+物流+支付结算”一站式服务,发挥智能化优势、数字化优势、一体化优势、网络化优势,将金融服务嵌入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场景,构建“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放贷新模式,确保金融科技服务“用得上、用得好”,实现信贷资金“精准滴灌”,推动普惠金融向着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整合税务、社保、电商交易、商场消费、物流等多维度数据,为缺乏传统抵押品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建立动态信用画像,从以前重抵押的“看实物”转型为重信用的“看数据”,实现“数据换信用、信用换资金”,开发出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长尾市场”,解决小微经济、民营经济融资缺少抵押物的痛点,实现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金融普惠。
再次,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潜在客户,分析电商商户交易数据,锁定经营稳定但未获贷的中小微企业和涉农经济组织,利用智能客服替代人工咨询、AI审核替代人工核验、区块链替代纸质合同,总体降低运营成本,最终推动普惠金融从“可得性”向“可负担”方向持续发展。
最后,推动政府部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适度开放非敏感的市场监管、税务、海关数据,利用政务数据平台提供的企业纳税信息、社保缴纳数据、司法仲裁记录,金融机构可快速评估小微企业信用,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解决金融机构与普惠客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妥善处置普惠金融风险
	
在“十五五”期间,既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手段降低服务门槛,又要避免因盲目扩张引发风险,更要以“精准化风控、场景化服务、生态化协同”为导向,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风险防控体系,明确风险等级划分、处置流程和责任主体,对高风险机构及时采取限制业务、接管等措施,制定普惠金融风险应急预案,让普惠金融成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市场公平的“稳定器”。
在“十五五”期间,我们还要把跨条线、跨层级、跨部门创新业务都纳入监管,遏制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非法集资、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规建立资金池、暴力催收等不法行为,探索商业银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四方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处置普惠金融风险软实力。
总之,在“十五五”期间,监管部门既要加强金融政策引导,又要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既要追求产品服务创新,又要守住风险底线,将普惠信贷从“任务”变为“机遇”,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真正实现“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标,破解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形成“又普又惠”高质量发展的百姓好金融。
	
	
「汤烫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会会长,
顾雷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刘强
排版:刘雅丹

